工作報告
關於“一帶一路”長期戰略問題
作者:Andrew Elek, John Wylie and Selwyn D'Souza
頁數:364頁
出版屬性:內部刊物
頁數:364頁
出版屬性:內部刊物
綜述
“一帶一路”(BNR)計畫的規模史無前例,旨在連接諸多亞歐經濟體並將其涵蓋範圍延伸至其它國家。在幾十年內,投資額將達數萬億美元。連接各類經濟實體需要應對諸多風險和不確定因素。雖然我們不可能預見將會出現的所有問題,但是致力於謀求新發展的各大政府可以克服重重困難、靈活地開展合作以實現共同願景。
如果 “一帶一路”倡議得以有效落實,諸多經濟實體便能實現深度融合並能成功加入全球價值鏈。直至二十一世紀中葉,至少在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中,部分國家設施聯通、政策溝通、民心相通的程度可以與2016年粵港澳之間的聯繫程度比肩。
中國政府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迅速展開行動,現已投入高達一萬億美元的專項資金用於開展投資活動。中國憑藉與其它政府簽訂的雙邊協定在制定決策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諸多早期投資也已落實到位,現有基礎設施正在建設並完善。正如2015年3月發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願景與行動》)所述,通過出臺政策和能力建設為實體連接方面的投資提供支援,從而保證“一帶一路”各大經濟實體之間的國際貿易更具成本效益、更加輕鬆快捷,包括通力合作以加強機構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中國在前期推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主導角色,並受到各國認可,在運輸、通訊和能源網路的投資初顯成效,實現互惠互利。如今一些良好的勢頭已然呈現,為可持續合作建立扎實基礎的時機亦已到來。政治領袖和政府官員需要集聚智慧,創造性地思考下列問題:
a)本著互惠互利、互信互重的原則,在各國家的多樣化組織中對共用領導力程式的過渡進行管理;
b)就實現願景所需的投資規模做出集體決策;
c)就目標優先順序和中長期目標達成一致;
d)應對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
e)調動大規模的必要資金;
f)對高效項目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實現責任共用。
1.連接“一帶一路”經濟體
“一帶一路”的願景遠遠超過了對經濟基礎設施的投資。2015年《願景與行動》規定了連通性的五個維度:
1)政策協調;
2)運用優質運輸、通訊和能源網路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
3)降低供應鏈上的貿易和其它國際經濟交易的成本和風險;
4)金融一體化;
5)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同時發揮所有這些不可或缺維度的協同作用,具有極大的潛力。例如,“一帶一路”沿線各機構應該良好溝通並相互信任,從而進行設計、集資並在新型互聯網、體系和技能方面開展投資,最終實現設施的高效運作。前文所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提升互信互重的最佳方式。
2.成功合作的原則
“一帶一路”進程將人口規模各異的參與國、多樣化治理的經濟體、制度化發展和生產力連通起來。幾十年的經濟合作經驗表明,本著開放、透明、互惠互利、互信互重、謹慎發展的原則,在多樣化群體中成功開展可持續合作具有自發性。
2015年《願景與行動》規定的指導方針主要是基於這種本質上的亞洲國際合作模式,這也是東盟(ASEAN)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計畫的基本指導原則。
要求各國加入“一帶一路”進程,互相尊重主權,尊重各國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通過對話開展合作,從而保證兼顧所有參與方的利益。合作計畫和投資專案遵守市場規則,例行國際慣例,遵從互惠互利原則。未來幾年,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將這些健全的指導方針落到實處。
2.1 開放
如今,隨著全球經濟高度融合,開放勢在必行。目前,“一帶一路”的參與國占全球國民生產總值(GNP)的55%,占世界人口的70%。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同世界其它地區的聯繫程度可同其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國的聯繫程度相較。因此,“一帶一路”衍生出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絡應該強化而非弱化其同世界其它地區聯繫。
開放性也能指導特定投資和合作計畫的制定。但是,想要大型多元化群體的所有成員都加入到合作的所有計劃統籌之內本身就不現實。有些成員可能為某些特定的計畫做好準備,而有些成員只是感興趣而已,比如,協調銀行監管或推進簡化人才跨國流動。但是另外一些人可以列舉實例證實其宣導的計畫具有開放性,對他人不存在限制。此外,先行者應該提供幫助,鼓勵加入到這些計畫中來。一項開放性區域主義的推進能夠帶動其它地區的繁榮並推動四方區域經濟合作,開闢全球經濟融合的先決條件。
2.2 透明性
目前已經有逾1000個項目開始籌備,並產生了海量的資訊,但是這些資訊通道既不全面也相對閉塞,不易獲取。”一帶一路”倡議需要一個公共的資訊共用平臺,其中包括:
a)正在開展或實施何種項目;
b)專案如何開展融資、建設和運營;
c)能否完成預期目標並滿足績效要求。
雖然很難實現這種透明性,但是它至關重要。參與“一帶一路”各個國家之間的互信主要依靠對以下方面的深刻理解:如何做出決策、專案是否獲得融資並得到有效落實、是否充分注意如何分擔成本和互惠互利。
2.3 共用領導力
“中心—分支”型計畫對於啟動“一帶一路”規劃極具必要性,但是不應該繼續執行這一計畫。以共用領導力為主的時機已經到來。”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各界政府需要開展更加廣泛的常規磋商,以針對計畫的推進做出明智決策。創建和強化互信需要保證即使是最少的參與國也能夠共用“一帶一路”網路覆蓋。
最初,並不需要詳細界定合作和治理的性質,但是要求務必本著務實精神參與其中。隨著“一帶一路”經濟體的融合日益深化,相互依賴度逐漸提升,出臺更具政策化的標準已變得至關重要,比如運輸、通訊、能源網路管理規範。在全球規則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出臺某些產品流動、人員流動、資本流動和資訊流動的管理方針也會有所幫助。但是預估”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可能需要的所有規約和協定既不可行也無必要。
如果經過精心設計的軟硬體投資旨在實現利益共用,那麼“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成功地發展成為一個自願合作的過程。為了幫助基礎設施籌集資金並開展運營活動,同時實現互利合作計畫,切實合作無需靜待對詳細規劃的正式協定進行磋商,也無需將其延期力圖創建一項超國家權利,為實現參與而強制施加條件。
3.落實“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的成敗主要取決於參與國政府協同合作、共同學習制定並落實政策框架和創建有利商業環境所需的體系的意願,使其能夠進行融資和建設,並成功運營經改進的運輸、通訊和能源網路。
修建道路、橋樑、港口或發電站相對容易。但是很難保證高效運行和充分維護。“一帶一路”參與國的政府和私營部門通過合作取得的豐碩成果可能來自於改善監管環境,包括日益推崇健全的法律體系。“一帶一路”各國不同群體之間的資訊共用、經驗共用、專業共用、技術共用對於創建高效的專案設計、建設、運行、維護所需的人力和機構能力而言必不可少。需要高水準的執行力保證“一帶一路”投資具有商業可行性,這也要求效率激勵措施。
周密規劃確實有助於保證運輸、通訊和能源投資的一體化。但是無法提前幾十年規劃出詳細的主體計畫,也無法闡述數以千計的軟硬體投資專案將按怎樣的順序開展、以及如何進行融資、建造和運營。
在新技術的使用層面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當然,也有來自許多政府層面的未來方針政策。甚至有必要通過 “一帶一路”網路找到解決途徑,對於“一帶一路”在其領土範圍內或通過其領土之時,無法保證安全和有效聯繫的國家,我們應該繞道而行。但是,我們並不是永久性地繞過這類國家。其它“一帶一路”的參與國可以幫助他們提升技能,改進制度能力,一旦其洞察到了合作計畫的潛在利益,便可參與更多合作計畫之中。
本文提出了在不確定環境中計畫和實施的現實選擇,注重靈活性—汲取經驗,找到正確方法,降低不確定性和風險。各國政府需通力合作為融資和效益架構長期戰略—其將適應遇到問題時所需的各項策略,其中也包括待解決的、諸多非預期問題。
監測專案設計、建設、運行和維護的經驗是逐步開展更好規劃的重要環節。客觀評價為什麼一些早期項目符合預期,而另一則不符合預期,有助於更好地進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選擇、準備和成功運行。
4.財政投入
在“一帶一路”走廊沿線的經濟基礎設施、機構建設和技能開發過程中難以進行財政投入。由於參與國的數量日漸增多,因此無法預知將會增加至多少。目前的估計表明,到2030年,“一帶一路”所需要的投資可能是15萬億到20萬億美元,在隨後的幾年內需要的投資可能會更多。
有必要吸引大量民間投資,針對這一點,現已達成廣泛共識。已對吸引更多民間投資為“一帶一路”投資活動進行融資所面臨巨大的挑戰開展深入研究,其中大多數是來自公共物品方面的挑戰。然而,克服對經濟基礎設施投資存在高風險的觀念,尤其是對發展做經濟體進行投資,並不存在任何解決方案。除非解決存在的問題,否則“一帶一路”的願景將無法實現。
4.1 共用成本和效益
很多“一帶一路”的項目將會提供國內或國際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將需要貢獻相當大一部分融資。除了中國以外,很多參與國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能力有限。
對“一帶一路”經濟體的早期投資開發主要是通過中國管道的慷慨貸款(存在還款風險)而進行集資。通過提供成效顯著的經濟收益,現在已經出現迫切需要採納這種方法的勢頭,但是預計中國不會繼續無限期地承擔這一融資負擔。
為本著相互尊重和共同領導力而促進合作(區別於供受者關係),所有“一帶一路”的參與國需要承擔責任,逐漸增加融資份額。如果各國政府在其國內的項目成功實施過程中獲得巨大經濟效益,那麼更有可能會降低項目風險。
這表明迫切需要提升包括諸多發展中經濟體在內的、所有“一帶一路”經濟體的能力,從而找到調動所有資源投資其經濟基礎設施的方法。
4.2 擴大融資來源
中國正為擴大潛在的融資來源提供幫助,特別是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這一決定將有望為其它多邊開發銀行的銀行可接受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支援。然而,開發銀行本身就無法為投資於“一帶一路”經濟體的更好連通性提供數萬億美元的資金。
主權財富基金和機構投資者積累的數以萬億的美元可以提供充足的全球儲備。可是,由於現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存在較高的風險,因此只將這些儲備的很小一部分投資于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風險包括:
a)眾多經濟體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
b)專案準備不充分;
c)交付週期較長;
d)成本和需求預測難度較大。
現在已經確立所謂的公私合作關係(PPP)。但是,由於將大多數的風險轉嫁給政府,融資成本膨脹和用戶收費無法承受,此做法已經令人大失所望。
本報告提出了一項更加具有創業性的方法,促使私營部門對包含發展中經濟體在內的基礎設施專案進行投資。該戰略以某些先決條件為基礎,保證可以按照既滿足公共政策也符合商業目標的方式進行選擇和結構化,從而以合理的成本吸引民間資本(按用戶費用和償債期限計算)。在專案發展週期內不同類型的資本與不同階段進行匹配:
a)雖然在專案發起和結構化的早期階段風險很高,但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應該使用成本相對較低的公共資金;
b)在中級風險建設階段應採用公共資金、開發銀行融資和私人資本(各種形式)的組合;
c)在項目風險得到極大地化解時,項目啟動後具有穩定的收入流和固定的成本結構時,可以引入低成本民間資本;
d)通過這種再融資而釋放的公共資金可以引入新專案中,進而減輕公共部門和開發銀行的融資約束。
4.3 推動私營部門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
從選擇到結構化再到建設,最終實現成功運營,需要創新型計畫吸納好的項目創意。小型公立專家團隊和私立管理專家團隊,作為催化型企業,憑藉著合理的技能組合(包括工程、政策制定、溝通和風險管理技能)和精心設計的激勵政策能夠通過發展週期為專案的推進提供動力。
需要少量的公共資金來建立這些催化型企業—例如,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中,只需要一小部分便足以引導大量的”一帶一路”倡議實現成功運作。
在建設期間並在私營部門投資之前,可以預測到出現的主要融資負擔。按照政府資助的商業化管理投資公司—新加坡淡馬錫(TEMASEK)公司的路線,通過建立政府持有的、資助管理的控股公司可以應對這項挑戰。這類控股公司能夠:
a)當催化型企業成功地將專案資金落實到位之時,管道建設融資來源於催化型企業的各類管道;以及
b)通過為控股公司而不是個別專案層面而合理設計和結構化的專案組合提供資金來分攤風險;
c)一旦項目啟動並運行(從而極大地化解風險)調動大規模的私人投資來為設立成本提供再融資,然後將資本轉化為新項目。
控股公司所需的借款金額將再次遠遠少於絲路基金的規模。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借款可能要從早期的中國主權債券中獲得。一旦控股公司成功利用私營部門平衡對經濟基礎設施的投資,包括機構投資者,就應該能夠早日借款並能夠使其資金來源更加多樣化。
這一策略可能會導致逐漸偏離嚴重依賴中國國內融資的現狀,使所有參與國有可能對成本做出重大的貢獻,並為更好的連通性帶來諸多收益。
5.傾向於無縫化區域經濟
如果可以高效地運營這類資產,那麼將會強化對“一帶一路”所需的交通、通訊和能源網路進行招商引資的前景。而事實上,最高收益主要來自于現有資產(包括現有道路、港口和機場)的產能和性能的升級。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最顯著的效益增長可能來源於對安裝和運行軟體系統所需技能和制度能力的投資活動。一些“一帶一路”經濟體已經在使用現代軟體和交換資料,優化運輸和能源網路的效率,並允許跨境辦理人員和產品通關手續,無需再開展耗費時間的檢查。這些嚮導型國家將受益於資訊共用、經驗共用、專業共用、技術共用,從而幫助他人使已經證實的系統同其各自的運行環境相適應,產生顯著的積極網路化效應。
自願合作有很多共贏機會,使人才、產品和資訊能夠更快捷、更安全、更低成本地流向價值鏈內。這些機會包括根據亞太經合組織成功實施的APEC商務旅行卡,產品在邊境進行預先清關和並推廣“一帶一路旅行卡”。互利合作計畫的大多數機遇主要取決於機構之間的有效政策協調、建立和維持互信。幾乎大多數機遇都依靠收集和分享基本資訊。
低成本接入互聯網所需的技術已經問世。獲取資訊還將取決於確保服務提供者之間合理競爭的政策。目前對內容、隱私以及資料存儲路徑的擔憂已經對資料流產生了妨礙作用。如果可以極大促進“一帶一路”參與國之間的互重互信,那麼就可以及時克服這些難題。”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敗主要取決於能否確保資料在所有經濟體中順利流動並將其與世界其它地區聯繫起來。
中國政府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迅速展開行動,現已投入高達一萬億美元的專項資金用於開展投資活動。中國憑藉與其它政府簽訂的雙邊協定在制定決策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諸多早期投資也已落實到位,現有基礎設施正在建設並完善。正如2015年3月發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願景與行動》)所述,通過出臺政策和能力建設為實體連接方面的投資提供支援,從而保證“一帶一路”各大經濟實體之間的國際貿易更具成本效益、更加輕鬆快捷,包括通力合作以加強機構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中國在前期推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主導角色,並受到各國認可,在運輸、通訊和能源網路的投資初顯成效,實現互惠互利。如今一些良好的勢頭已然呈現,為可持續合作建立扎實基礎的時機亦已到來。政治領袖和政府官員需要集聚智慧,創造性地思考下列問題:
a)本著互惠互利、互信互重的原則,在各國家的多樣化組織中對共用領導力程式的過渡進行管理;
b)就實現願景所需的投資規模做出集體決策;
c)就目標優先順序和中長期目標達成一致;
d)應對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
e)調動大規模的必要資金;
f)對高效項目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實現責任共用。
1.連接“一帶一路”經濟體
“一帶一路”的願景遠遠超過了對經濟基礎設施的投資。2015年《願景與行動》規定了連通性的五個維度:
1)政策協調;
2)運用優質運輸、通訊和能源網路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
3)降低供應鏈上的貿易和其它國際經濟交易的成本和風險;
4)金融一體化;
5)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同時發揮所有這些不可或缺維度的協同作用,具有極大的潛力。例如,“一帶一路”沿線各機構應該良好溝通並相互信任,從而進行設計、集資並在新型互聯網、體系和技能方面開展投資,最終實現設施的高效運作。前文所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提升互信互重的最佳方式。
2.成功合作的原則
“一帶一路”進程將人口規模各異的參與國、多樣化治理的經濟體、制度化發展和生產力連通起來。幾十年的經濟合作經驗表明,本著開放、透明、互惠互利、互信互重、謹慎發展的原則,在多樣化群體中成功開展可持續合作具有自發性。
2015年《願景與行動》規定的指導方針主要是基於這種本質上的亞洲國際合作模式,這也是東盟(ASEAN)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計畫的基本指導原則。
要求各國加入“一帶一路”進程,互相尊重主權,尊重各國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通過對話開展合作,從而保證兼顧所有參與方的利益。合作計畫和投資專案遵守市場規則,例行國際慣例,遵從互惠互利原則。未來幾年,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將這些健全的指導方針落到實處。
2.1 開放
如今,隨著全球經濟高度融合,開放勢在必行。目前,“一帶一路”的參與國占全球國民生產總值(GNP)的55%,占世界人口的70%。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同世界其它地區的聯繫程度可同其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國的聯繫程度相較。因此,“一帶一路”衍生出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絡應該強化而非弱化其同世界其它地區聯繫。
開放性也能指導特定投資和合作計畫的制定。但是,想要大型多元化群體的所有成員都加入到合作的所有計劃統籌之內本身就不現實。有些成員可能為某些特定的計畫做好準備,而有些成員只是感興趣而已,比如,協調銀行監管或推進簡化人才跨國流動。但是另外一些人可以列舉實例證實其宣導的計畫具有開放性,對他人不存在限制。此外,先行者應該提供幫助,鼓勵加入到這些計畫中來。一項開放性區域主義的推進能夠帶動其它地區的繁榮並推動四方區域經濟合作,開闢全球經濟融合的先決條件。
2.2 透明性
目前已經有逾1000個項目開始籌備,並產生了海量的資訊,但是這些資訊通道既不全面也相對閉塞,不易獲取。”一帶一路”倡議需要一個公共的資訊共用平臺,其中包括:
a)正在開展或實施何種項目;
b)專案如何開展融資、建設和運營;
c)能否完成預期目標並滿足績效要求。
雖然很難實現這種透明性,但是它至關重要。參與“一帶一路”各個國家之間的互信主要依靠對以下方面的深刻理解:如何做出決策、專案是否獲得融資並得到有效落實、是否充分注意如何分擔成本和互惠互利。
2.3 共用領導力
“中心—分支”型計畫對於啟動“一帶一路”規劃極具必要性,但是不應該繼續執行這一計畫。以共用領導力為主的時機已經到來。”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各界政府需要開展更加廣泛的常規磋商,以針對計畫的推進做出明智決策。創建和強化互信需要保證即使是最少的參與國也能夠共用“一帶一路”網路覆蓋。
最初,並不需要詳細界定合作和治理的性質,但是要求務必本著務實精神參與其中。隨著“一帶一路”經濟體的融合日益深化,相互依賴度逐漸提升,出臺更具政策化的標準已變得至關重要,比如運輸、通訊、能源網路管理規範。在全球規則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出臺某些產品流動、人員流動、資本流動和資訊流動的管理方針也會有所幫助。但是預估”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可能需要的所有規約和協定既不可行也無必要。
如果經過精心設計的軟硬體投資旨在實現利益共用,那麼“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成功地發展成為一個自願合作的過程。為了幫助基礎設施籌集資金並開展運營活動,同時實現互利合作計畫,切實合作無需靜待對詳細規劃的正式協定進行磋商,也無需將其延期力圖創建一項超國家權利,為實現參與而強制施加條件。
3.落實“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的成敗主要取決於參與國政府協同合作、共同學習制定並落實政策框架和創建有利商業環境所需的體系的意願,使其能夠進行融資和建設,並成功運營經改進的運輸、通訊和能源網路。
修建道路、橋樑、港口或發電站相對容易。但是很難保證高效運行和充分維護。“一帶一路”參與國的政府和私營部門通過合作取得的豐碩成果可能來自於改善監管環境,包括日益推崇健全的法律體系。“一帶一路”各國不同群體之間的資訊共用、經驗共用、專業共用、技術共用對於創建高效的專案設計、建設、運行、維護所需的人力和機構能力而言必不可少。需要高水準的執行力保證“一帶一路”投資具有商業可行性,這也要求效率激勵措施。
周密規劃確實有助於保證運輸、通訊和能源投資的一體化。但是無法提前幾十年規劃出詳細的主體計畫,也無法闡述數以千計的軟硬體投資專案將按怎樣的順序開展、以及如何進行融資、建造和運營。
在新技術的使用層面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當然,也有來自許多政府層面的未來方針政策。甚至有必要通過 “一帶一路”網路找到解決途徑,對於“一帶一路”在其領土範圍內或通過其領土之時,無法保證安全和有效聯繫的國家,我們應該繞道而行。但是,我們並不是永久性地繞過這類國家。其它“一帶一路”的參與國可以幫助他們提升技能,改進制度能力,一旦其洞察到了合作計畫的潛在利益,便可參與更多合作計畫之中。
本文提出了在不確定環境中計畫和實施的現實選擇,注重靈活性—汲取經驗,找到正確方法,降低不確定性和風險。各國政府需通力合作為融資和效益架構長期戰略—其將適應遇到問題時所需的各項策略,其中也包括待解決的、諸多非預期問題。
監測專案設計、建設、運行和維護的經驗是逐步開展更好規劃的重要環節。客觀評價為什麼一些早期項目符合預期,而另一則不符合預期,有助於更好地進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選擇、準備和成功運行。
4.財政投入
在“一帶一路”走廊沿線的經濟基礎設施、機構建設和技能開發過程中難以進行財政投入。由於參與國的數量日漸增多,因此無法預知將會增加至多少。目前的估計表明,到2030年,“一帶一路”所需要的投資可能是15萬億到20萬億美元,在隨後的幾年內需要的投資可能會更多。
有必要吸引大量民間投資,針對這一點,現已達成廣泛共識。已對吸引更多民間投資為“一帶一路”投資活動進行融資所面臨巨大的挑戰開展深入研究,其中大多數是來自公共物品方面的挑戰。然而,克服對經濟基礎設施投資存在高風險的觀念,尤其是對發展做經濟體進行投資,並不存在任何解決方案。除非解決存在的問題,否則“一帶一路”的願景將無法實現。
4.1 共用成本和效益
很多“一帶一路”的項目將會提供國內或國際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將需要貢獻相當大一部分融資。除了中國以外,很多參與國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能力有限。
對“一帶一路”經濟體的早期投資開發主要是通過中國管道的慷慨貸款(存在還款風險)而進行集資。通過提供成效顯著的經濟收益,現在已經出現迫切需要採納這種方法的勢頭,但是預計中國不會繼續無限期地承擔這一融資負擔。
為本著相互尊重和共同領導力而促進合作(區別於供受者關係),所有“一帶一路”的參與國需要承擔責任,逐漸增加融資份額。如果各國政府在其國內的項目成功實施過程中獲得巨大經濟效益,那麼更有可能會降低項目風險。
這表明迫切需要提升包括諸多發展中經濟體在內的、所有“一帶一路”經濟體的能力,從而找到調動所有資源投資其經濟基礎設施的方法。
4.2 擴大融資來源
中國正為擴大潛在的融資來源提供幫助,特別是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這一決定將有望為其它多邊開發銀行的銀行可接受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支援。然而,開發銀行本身就無法為投資於“一帶一路”經濟體的更好連通性提供數萬億美元的資金。
主權財富基金和機構投資者積累的數以萬億的美元可以提供充足的全球儲備。可是,由於現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存在較高的風險,因此只將這些儲備的很小一部分投資于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風險包括:
a)眾多經濟體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
b)專案準備不充分;
c)交付週期較長;
d)成本和需求預測難度較大。
現在已經確立所謂的公私合作關係(PPP)。但是,由於將大多數的風險轉嫁給政府,融資成本膨脹和用戶收費無法承受,此做法已經令人大失所望。
本報告提出了一項更加具有創業性的方法,促使私營部門對包含發展中經濟體在內的基礎設施專案進行投資。該戰略以某些先決條件為基礎,保證可以按照既滿足公共政策也符合商業目標的方式進行選擇和結構化,從而以合理的成本吸引民間資本(按用戶費用和償債期限計算)。在專案發展週期內不同類型的資本與不同階段進行匹配:
a)雖然在專案發起和結構化的早期階段風險很高,但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應該使用成本相對較低的公共資金;
b)在中級風險建設階段應採用公共資金、開發銀行融資和私人資本(各種形式)的組合;
c)在項目風險得到極大地化解時,項目啟動後具有穩定的收入流和固定的成本結構時,可以引入低成本民間資本;
d)通過這種再融資而釋放的公共資金可以引入新專案中,進而減輕公共部門和開發銀行的融資約束。
4.3 推動私營部門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
從選擇到結構化再到建設,最終實現成功運營,需要創新型計畫吸納好的項目創意。小型公立專家團隊和私立管理專家團隊,作為催化型企業,憑藉著合理的技能組合(包括工程、政策制定、溝通和風險管理技能)和精心設計的激勵政策能夠通過發展週期為專案的推進提供動力。
需要少量的公共資金來建立這些催化型企業—例如,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中,只需要一小部分便足以引導大量的”一帶一路”倡議實現成功運作。
在建設期間並在私營部門投資之前,可以預測到出現的主要融資負擔。按照政府資助的商業化管理投資公司—新加坡淡馬錫(TEMASEK)公司的路線,通過建立政府持有的、資助管理的控股公司可以應對這項挑戰。這類控股公司能夠:
a)當催化型企業成功地將專案資金落實到位之時,管道建設融資來源於催化型企業的各類管道;以及
b)通過為控股公司而不是個別專案層面而合理設計和結構化的專案組合提供資金來分攤風險;
c)一旦項目啟動並運行(從而極大地化解風險)調動大規模的私人投資來為設立成本提供再融資,然後將資本轉化為新項目。
控股公司所需的借款金額將再次遠遠少於絲路基金的規模。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借款可能要從早期的中國主權債券中獲得。一旦控股公司成功利用私營部門平衡對經濟基礎設施的投資,包括機構投資者,就應該能夠早日借款並能夠使其資金來源更加多樣化。
這一策略可能會導致逐漸偏離嚴重依賴中國國內融資的現狀,使所有參與國有可能對成本做出重大的貢獻,並為更好的連通性帶來諸多收益。
5.傾向於無縫化區域經濟
如果可以高效地運營這類資產,那麼將會強化對“一帶一路”所需的交通、通訊和能源網路進行招商引資的前景。而事實上,最高收益主要來自于現有資產(包括現有道路、港口和機場)的產能和性能的升級。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最顯著的效益增長可能來源於對安裝和運行軟體系統所需技能和制度能力的投資活動。一些“一帶一路”經濟體已經在使用現代軟體和交換資料,優化運輸和能源網路的效率,並允許跨境辦理人員和產品通關手續,無需再開展耗費時間的檢查。這些嚮導型國家將受益於資訊共用、經驗共用、專業共用、技術共用,從而幫助他人使已經證實的系統同其各自的運行環境相適應,產生顯著的積極網路化效應。
自願合作有很多共贏機會,使人才、產品和資訊能夠更快捷、更安全、更低成本地流向價值鏈內。這些機會包括根據亞太經合組織成功實施的APEC商務旅行卡,產品在邊境進行預先清關和並推廣“一帶一路旅行卡”。互利合作計畫的大多數機遇主要取決於機構之間的有效政策協調、建立和維持互信。幾乎大多數機遇都依靠收集和分享基本資訊。
低成本接入互聯網所需的技術已經問世。獲取資訊還將取決於確保服務提供者之間合理競爭的政策。目前對內容、隱私以及資料存儲路徑的擔憂已經對資料流產生了妨礙作用。如果可以極大促進“一帶一路”參與國之間的互重互信,那麼就可以及時克服這些難題。”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敗主要取決於能否確保資料在所有經濟體中順利流動並將其與世界其它地區聯繫起來。
作者:Andrew Elek, John Wylie and Selwyn D'Souza 頁數:364頁點擊下載完整版